• 维多利亚老品牌vic3308


  •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园区动态

    新闻资讯NEWS

    都市农业风生水起 中欧专家武汉献计
    发布时间 :2010-07-19 浏览 :2113 发布人 :管理员字体:
    ; 2010年7月8日至10日,中欧社会论坛都市农业分会研讨会暨武汉海峡两岸都市农业论坛在武汉隆重召开。论坛的主题为:都市农业 、加工增效、食品安全,旨在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促进城乡生态文明。会议由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中国区域中心、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 ,来自欧洲、中国台湾及北京 、上海 、天津 、西安、成都等大城市及武汉城市圈的100余名专家代表畅谈武汉都市农业的规划发展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应把武汉经验告诉世界

      “相信武汉能建成可持续发展社会” ;

      “我相信武汉能建成可持续发展社会” 。昨日,世界城市农业与食品安全基金会主席汉克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应该把武汉都市农业的经验写成英文在国外发表 ,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汉。

      近年来,武汉把发展都市农业放在重要地位,大力发展高效、生态 、循环、特色 、两型农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体化 。汉克说,非常认同武汉代表所作的报告 ,武汉都市农业经历了起步 、全面推进阶段 ,正处于稳步提升时期,相信武汉能很好解决食品安全 、清洁生产、资源节约等都市问题,成为可持续发展社会。

      8日 ,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授予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国际试点示范城市”称号,武汉成为国内继北京、上海 、成都后第4个试点城市 。

      汉克解释 ,授牌有三点原因:武汉过去10多年持续探索,2006年在全国地方政府中出台了第一个都市农业系统规划,成就突出;初步形成食品生产――运输――加工――废弃物处理等循环链条;科技创新而且开放,形成科研院所、农民 、龙头企业等多方合作的格局。

      “当前以及今后,国际都市农业发展将越来越流行”。汉克指出,一方面,世界人口不断增长 ,粮食短缺,需要加大食物生产,应对食品危机 ;另一方面 ,人类还必须应对环境恶化,治理污水、各种废弃物,净化都市。来自世界不同城市的专家汇聚武汉,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引起了各界的广泛重视 。

      汉克说 ,目前,中国发展都市农业也面临一些问题 ,比如,对迁移农民的关注还有待提高。希望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将社区居民、农村居民和企业、政府联合起来,使沟通更顺畅,有利于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状态 。; ;

      荷兰规划师韦马伦 :

      要注重规划好“武汉的水”

      

      韦马伦来自荷兰,是阿姆斯特丹市政府的一名高级规划师 。昨日,第一次到武汉的他谈起对武汉的最初印象是:雨水多,水资源丰富,要注重规划好“武汉的水”。

      韦马伦说 ,阿姆斯特丹也有很多河流,不过不像长江这么壮观。韦马伦是个喜爱新奇事物的人,才来武汉2天 ,他已经体验了很多武汉的地方特色,比如坐渡轮、乘麻木等。他还说,等把具体位置打听好后 ,他要去城乡结合处去体验 。

      当记者问及荷兰都市农业发展现状时,韦马伦介绍,当地在发展都市农业时特别注重农田的设计、规划,在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家庭小花园”模式的同时,还将城市纳入都市农业发展计划,即“农业大公园”模式,真正将都市农业的核心理念落到了实处。

      他强调 ,发展都市农业要注意农业地貌的改造 ,一旦经科学研究被划为农业用地,就应该坚决执行 ,不转作其他用途。他指出 ,武汉的水资源很丰富,水和农田的布局很合理,有非常好的先天优势。在发展都市农业的时候 ,要做好城市规划,保护好独具特色的地形地貌,乡村与城市和谐发展。 ;

      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发展都市农业缓解“大城市病”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朱英国指出,发展科技型都市农业产业,可以减缓或解决城市热岛效应、菜篮子供应、农作物垃圾等制约大城市发展的问题。

      朱英国是植物遗传育种学家,长期从事水稻杂交优势利用和产业化等领域的科学研究。他坚持产学研结合,为优质杂交稻的产业化作出了贡献。

      “武汉地区好的生命科学院就有六个。”朱英国认为,应利用武汉高校 、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 ,推进科技创新,将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重点发展育种、园林绿化、花卉、水禽等特色产业,不仅满足城市居民的菜篮子需求 ,还能美化城市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等带来的“大城市病”,建设低碳城市。 ;

      “城市和乡村就像吸铁石”

      武汉都市农业模式带动全省

      

      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中国区域中心专家咨询组组长郭焕成指出,农业生产不是少数人的事,城市和乡村就像吸铁石一样紧密联系,武汉形成了政府、投资公司、科教单位、企业广泛支持农业的模式,带动全省农业发展。

      “武汉的清蒸武昌鱼很有名。在北京 ,武昌鱼只有上午吃得到,下午就已经卖光了。”郭焕成认为,武汉的品牌农业潜力巨大。他设想 ,技术、加工在武汉 ,生产基地分布在各地,产品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如此,武汉就真正起到带动作用 。

      郭焕成说,都市农业集生产、生态、观光旅游等功能为一身,它不仅依托城市,解决农民吃饭 、就业、环境保护等问题 ,还能够与城市互动,为城市服务 。每个城市在发展都市农业时 ,都会遇到瓶颈 ,找出问题所在,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发展的速度才会更快。
    ;; 有后发优势,也有成长中的烦恼

      武汉都市农业有能力打造“国际样板” ;

      国际都市农业基金会中国区域研究中心主任蔡建明指出,武汉区位优越,农业基础扎实,都市农业正在形成完整体系,可以为世界其它城市树立“样板”。

      “武汉城市活力很强 ,就像是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蔡建明指出,武汉有三大优势:九省通衢,是中部地区的经济重镇,高铁时代重要的交通枢纽 ;城市基础设施良好,农产品自给有余 ,特别在水产品、蔬菜 、乳业等方面;武汉都市农业已经形成“科研――培训――产业――物流”的完整体系,有利于推进农业科研成果产业化 。

      6年前,蔡建明首次来武汉。他说,那时候武汉各区有发展特色。此次来汉,感觉武汉市有了更清晰的定位,该做什么该在哪里做,规划很明确。

      此外,伴随城市一体化加强,武汉新的优势在增多。在高铁时代 ,武汉正在取代郑州,成为全国更重要的交通枢纽 。

      国外在发展都市农业时,一般会建立城乡利益捆绑关系 ,发展得很成熟,很规范 。蔡建明指出 ,武汉都市农业目前还存在有些设施不够完备、网络未完全建成、信息没有完全共享等问题。但这些都是城市成长中必然会遇到的烦恼,只要克服这些问题,城市就会蓬勃发展。

      “通过举办论坛这样的交流活动,武汉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经验 ,少走弯路。”蔡建明认为 ,中国与国外差距最大的是城市内部农业  。国外通常有两类人进行城市内部农业,一类是生活相对贫困的人 ,政府提供场地,他们种植蔬菜瓜果自给自足 ,以减轻政府负担 。另一类是具有节俭意识或有闲情逸趣的人,他们以种植蔬菜瓜果为乐。

      蔡建明说,我国在推广城市内部农业时应以白领住宅区为示范点 ,以“时尚”为口号,逐步推广社区农业、屋顶农业等模式。不过,做到这一步仍需要很长时间 。

    ; 武汉城市圈将出台都市农业规划;

      多年为武汉都市农业建言献策的董利民教授透露,受武汉市人民政府委托,近期着手编制武汉“1+8”城市圈都市农业发展规划 ,以期彰显和提升武汉都市农业整体竞争实力。

      10多年来,董利民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跟踪研究武汉都市农业,先后提出以奖代补,改暗补为明补等措施,推进了武汉市郊鲜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了单纯的种养殖业向产、加、销的跨越 。董利民还建言打造武汉农产品品牌、建设农博会展示平台 ,参与起草了《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规划2006―2020年》。

      董利民透露,目前 ,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进入重点提升阶段,将加快编制武汉“1+8”城市圈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该规划立足“一特二优三辐射四生态”规划视角,秉持生态优先 、产业融合、科技创新、休闲突破 、辐射提升的工作思路,实行武汉与8个周边城市资源共享 、信息互通、产业互补 ,共同构筑“1+8”都市农业经济实力圈,形成生态成带、产业成块 、基地成片、辐射成圈的都市农业新格局 。
      

      每一个“农家乐”都不雷同

      让休闲农业成为都市“第三空间” 

      “这里没有墙壁,也没有天花板。”昨日,段兆麟教授指出,武汉作为中国中部中心城市,人口近千万,应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给广大市民创造一个平衡城市生活压力的“第三空间”。

      随着城市化发展,现代人往往厌倦了家庭 、单位“两点一线”,不时产生疲乏之感。与此同时 ,位于都市近郊地区的休闲农业重要性日趋凸显,亟待实现与都市区的功能互补  。

      如何发展休闲农业 ?段兆麟说,首先必须提供健康、安全 、养生的农产品。其次,制定体验设计和规划,力求多元化、精致化发展。在台湾的休闲农场,基本上都是“一场一品”,大的有大型农场 ,小的有微型教育农园,品种涵盖水稻 、香草 、牛羊等各种农产品。但是,一家建了绵羊农场,附近的地方就会改建山羊农场 ,“一个品种一种体验,避免产生雷同”。; ;

      是产业竞争,也是文化竞争

      都市农业要善于打“文化牌”

      “发展都市农业,既是产业竞争,也是文化竞争”。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分会副秘书长史亚军认为 ,发展都市农业,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存和传承,打造当地特色文化品牌。

      史亚军介绍,在北京市有个小山村叫樱桃沟,那里产的樱桃每公斤能卖到480元,比普通樱桃价格高出近十倍。“樱桃沟村的樱桃能占领高端市场,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重要原因”。当地还为种植的樱桃注册了“妙樱”商标 ,走上品牌化道路。

      武汉有句俗语:一盘菜 ,三根藕,一根产自蔡甸田头。蔡甸区以莲藕为线,牵起了市、郊生活圈 ,都市农业发展的红红火火。目前蔡甸区莲藕种植面积达15万亩 ,年产藕20万吨,产量较大 。史亚军指出:“如果蔡甸区将莲藕赋予地方文化,扩大品牌影响,白胖胖的莲藕将带动更多农民增收。” ;

      美女专家古兹曼:

      都市农业是未来30年的发展潮流 

      古兹曼是来自哥伦比亚的美女专家。昨日,来汉参加论坛的古兹曼表示 ,都市农业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潮流 ,在未来30年城镇化的过程中,都市农业的发展将带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

      古兹曼在大学本科期间学的是建筑专业,在研究生阶段主攻都市规划。现在伦敦一家慈善机构任项目职员 ,研究的正是都市农业这个领域。她说,都市农业和人们的经济、医疗等一系列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息息相关,必须重视都市农业的发展 。

      在谈到对未来发展方向时,古兹曼认为,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每个地域情况也不尽相同,应该制定适合本地域发展的模式 。都市农业一个发展走向就是,人们能够主动掌握食品结构,自己种植自己所需要的食物 ,而不再需要依赖超市 。每个国家都能够吃到自己种植的食物,比如英国也能够吃到本土种植的土豆,而不是向美洲进口。 ;

      “市长专家”菲利普:

      都市农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一年前,菲利普还是英国著名的“花园城市”的市长。昨日 ,参加论坛的菲利普告诉记者 ,离开市长职位后,他正在组织一个“城市花园”项目,希望将城市变成一座花园,这也是都市农业的组成部分。

      菲利普认为,都市农业是一个很好的农业发展模式,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西方对农业发展有所觉醒,把发展农业摆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上 ,而都市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

      “都市农业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菲利普说 ,发展都市农业,不只是种植自己所需的食物,还关系到公民权 、农村转移到城市等一系列问题 。都市农业让人们拥有选择有机 、健康食物的权利,恢复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更重要的一点 ,都市农业不仅是农业发展模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够让忙碌了一天的人们,放松自己的心情,享受休闲时光。 ;

      经济与环保要并行发展

      利用网络科技营销都市农业  

      昨日 ,陈昭郎教授建议,武汉可以借鉴台湾经验,经济与环保要并行发展,利用网络等高新科技发展都市农业 。

      陈昭郎介绍,上世纪60年代台湾开始经济起飞,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由于一味追求“快”,使得岛内环境受到污染。“以前,一些都市旁的小溪可以抓虾钓鱼,后来鱼虾都找不到了  。”

      后来,台湾一些城市花了很多钱改造排水、污水处理等设施,水只是变清了,但还是没有鱼虾,“因为资源已经被破坏了”。陈昭郎告诫说,经济与环保要并行发展,武汉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已成为台湾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要手段。政府先期开展技术辅导 ,投资帮助农民设计网页,实施推广、示范。目前,近半台湾农民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售 。利用网络最成功的是台湾休闲农场 ,他们广泛利用网页展开宣传、网购 ,一半以上农场实现了网上支付 。如今,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已占农业收入20%以上,带动农民增收30%。 ;
    反馈

  • XML地图